《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的教学改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九大则更是指出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1]。 生态学和生态文明关系密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态学作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形成生态观和生态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生态文明不仅关系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具有影响中小学生价值观的传递功能[2]。 因此,立足于综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背景,我们以生态文明和生态学的天然内在关联为基础,在教学过程紧扣“生态文明”观念,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生态文明在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后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生态学与生态文明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 生态文明则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属于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学提供研究对象和平台[1]。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遵循生态学的客观规律,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利用和保护自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的机会和平台, 可以推动学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成熟的生态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产生深刻而持续的推动作用。

2 生态文明下的生态学教学优化

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完整性, 将生态文明理念有机融入生态学专业课程中,实现生态文明进课程、进教材和进头脑。 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具有“高认同度,低参与度和低践行度”的特点[3]。 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和认同感,但普遍认为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是政府, 个体主人翁意识不强,导致了参与度和践行度都很低。 生态学教材一般按照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顺序编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参与度和践行度的问题,在绪论教学中补充生态文明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从理论层次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同时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等一系列热门理念的树立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感性认识。 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借助个体和种群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强调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人翁。 作为生态文明的主要表现章节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的教学中,结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酸雨、雾霾、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热点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危害,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倡导学生以绿色、低碳的实际行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树立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念,积极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去,把生态意识运用、落实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一个有价值和负责任的个体。

教学方式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国家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要求。 在生态学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启发式教育为主。 在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和深化的时候,选取与章节相关的热点事件和研究前沿文献,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探索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的理论-实践模式, 引导学生树立生态学思维,提升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能力。 同时,强化在线教学手段, 综合利用MOOC 和互联网+等教学技术,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可视化,丰富课程内容,营造新型教学环境。 例如,在全球生态学中,针对气候变化的生态问题,一方面,通过《后天》《2012》和《流浪地球》等灾难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变化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借助Science 和Nature 等期刊的相关科研文献,让学生理解内在的生态过程,加深其生态文明的观念和意识。

3 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步成效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基于青藏高原退化草地修复的科研案例, 检验学生的生态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通过文献的查阅和讨论,学生可以基本理解高寒草地退化的原因,并能基于生态学原理提出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的措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构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平衡体系,领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战略地位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另外将专题讨论等课堂表现纳入平时成绩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生态学课程教学效果。 此次教学改革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授业”“解惑”和“传道”。 将在已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向学生传输生态文明理念, 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尤其是以培养中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师范院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 生态学作为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基础性核心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实践中贯穿生态文明的主线,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教学内容和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生态学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生态学理论升华和生态文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好效果。 为更好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持续不断地深化生态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仿真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推动教学过程和效果,多层次、全过程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2):182-188.

[2]赵凯,余世金.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226-228.

[3]韩玉玲,文学禹.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制约与路径创新[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20,7(3):73-78.


文章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网址: http://yyst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4346.shtml


上一篇: 暂无
下一篇: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