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探究 ——以东营市森林湿地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1
 

城市湿地公园在城市生态保护,环境改善和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丰富多样的物种作为基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显著扩大,城市周围的湿地面积正在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环境面临严重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城市湿地和建设湿地公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湿地景观设计原则

1.1 生态原则

湿地在调节水循环,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生态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将其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则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减少水资源破坏和保护生物资源。城市湿地公园不仅保护湿地地区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态和周围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1.2 科学原则

因地制宜地种植植物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场地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在平衡城市生态和保护湿地资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湿地公园规划和设计中,根据湿地所在地区的地貌和水文特征进行景观设计,科学合理地配置景观植物。

为了有效地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减少破坏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来协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规划环境。根据场地特点,可以调整和协调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以达到生态与景观同步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湿地生态保护、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的需求。

1.3 美学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应兼具艺术和文化特色。例如,植物的布置应符合韵律美的审美原则;设计时应考虑审美观念及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是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作为城市名片彰显城市独特的历史景观特征和文化特色。

2 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案例探究

2.1 湿地恢复的背景

公园片区是丘陵地形,地势存在高差,西北部地势较高,东部地势较平缓。自然植被以常绿植物为主,结合特色树种进行合理配置。公园规划充分考虑湿地资源,以环境保护、户外运动、科普教育、旅游、主题活动为特色,响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保护湿地生态。

2.2 研究区域概述

东营一直致力于通过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正在实现打造世界级“湿地水城”的目标。作为湿地水城的核心,森林湿地公园彰显其大空间、大水面、大湿地、大森林的特点。湿地公园的总面积为24.25km2。

2.2.1 地理位置。森林公园位于东营市中心城区,东、西城区的交界处,是东营市重要的城市交通枢纽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未来东营中心城区南部的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将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景观节点。

2.2.2 水文资源。森林公园具有湖、河、渠等多样的水文条件。水域面积达6km2,是东营塑造城市“中心大湖”的唯一区域,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发展的“中央生态核心”。随着水库、沉砂池等水利设施的改造,“人工五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向自然风景的伟大转变。五湖将通过完整的生态海绵系统打造海绵城市的亮点示范区。在整体生态海绵措施基础上,规划通过对基地水尺度、水形态的理论研究,营造大、中、小3 种尺度,并由中心向外围逐步过渡布局的水景观体系。

2.3 挑战及解决策略

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的设计和建造,改善和恢复了湿地生态。如何利用现有多样的湿地资源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是设计中的挑战和机遇。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多样水资源营造丰富多维的水景观体系、缝合被基础设施分割开的景观、继承和延续城市文化和历史。因此,充分利用场地条件设计场地功能分区是湿地公园设计的核心。

2.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东营市森林湿地公园从定位、塑造、经营3 个维度提出了九大设计原则,融合了“自然,文化与未来”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将以“人工”向“自然”转变为战略方向,以“自然+”及“品牌+”为设计理念,以“绘湖光丘色、营五湖名城”为目标愿景,打造以大水面、大湿地、多类型、多层次的水景观为特色的湿地景观,基于东营的黄河文化和湿地文化底蕴,打造集生态保护、旅游观光、滨水运动、休闲活动、文化科普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城市湖泊公园、国家级城市湖泊型湿地公园以及国家5A 级景区,与“大森林”一同共筑24km2享誉世界的“东营中央公园”。根据季节特点,形成了四季变换的特色森林游线环,形成了集植物科普、森林体验、健康生活于一体的四季森林景观特点。

2.4.1 湿地生态保护区。该区域位于湿地的中心,三面环水,植被茂密,环境安静。它是稀有动植物的核心栖息地,也是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在道路设计中,专门设置了森林小径和森林观景台,以组织人流观看鸟类和风景,以减少人群活动对动植物繁殖和栖息地的影响。茂密的森林保护区中的本地植物群落拥有突出的景观。该设计优先保留原始植物,并增加植物过渡带,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区和其他地区的植物组成较好。它形成的湿地环境吸引了30 多种野生鸟类在此栖息。

2.4.2 湿地文化景观区。在保持原有水系统的同时,公园规划创造性地提出在大水面与大森林的交汇区域,以及适宜成为城市望向湖面的景观视线区,建设一条东西走向、结合地形起伏的景观绿廊,并使之成为森林公园的“绿色景观主轴”,营造“城、水、丘、林、田”的整体景观大格局。规划将结合观景尺度分析以及工程的可行性提出微丘绿脉各段落的设计高度,并以工程土方五湖区域内整体平衡为基本原则,保障微丘绿脉的现实可行性。

公园植物景观的整体设计巧妙地运用了美学原理,将景观空间与意境相结合。植物的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布置有空白空间,群落结构清晰。公园以高大的乡土树种——榆树为底景,再与点景植物形成呼应。树木配置在原有的苹果、山楂、梨树、杏树等果树的基础上,设置停留区和采摘区。在满足观赏要求的同时,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的机会。

规划构筑“一脉一湖链、一谷一堤环、湖心双景廊、五塔多廊桥、五湖十八景”的整体景观格局,形成多样丰富的综合景观体系。5km 的微丘绿脉聚集丘水之气,一揽五湖之胜,通过高低起伏的微丘景观,成为自然五湖的核心景观界面,并提供东营户外徒步与骑行的稀缺空间。15km 九曲湖链以“九曲黄河”为设计概念,以丰富多样的断面形态成为串联五湖、游览五湖多维滨水景观的核心路径。老广浦沟是五湖之中极具特色的河流景观空间,依托自然谷地的场地特征,规划以“黄河冲刷入海”的景观肌理设计手法,塑造岛状河滩湿地汇入广利河的景观特色,两岸以四季花谷塑造五湖中别具一格的花湔溪谷特色景观。

2.4.3 湿地科普文化区。公园科普文化区为游客普及湿地文化和生态保护知识,通过建造湿地文化展览馆,展示湿地保护的措施、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以及其他具有文化、科学和教育意义的事物。

2.4.4 湿地休闲娱乐区。休闲娱乐区分布广泛,包括各种景观,如:休闲广场景观、滨水休闲景观、植物景观等。每个景观都应符合湿地公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将生态、艺术和文化融为一体,并为人民服务。例如,公园的休闲区在考虑古树保护的前提下,设置休闲设施。休闲广场的娱乐设施和休闲座椅的布置是以人们的需求为前提,加强人们与湿地景观的互动,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城市湿地景观,放松身心。

3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造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对污染的防治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同时,日益加快的城市建设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湿地景观设计面临更多的挑战。从人工湿地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践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和发展湿地资源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今后人工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沈伟国.表面流人工湿地植物调整与多样性植物景观改造研究——以上海化学工业区生态湿地一期改造工程为例[J].园林,2018(8).

[2]闻铁.人工湿地技术在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中的应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李航,王涛.人工湿地生态景观设计——评《人文生态视野下城市景观设计与形态研究》[J].环境工程,2019(11).

[4]秦正.城市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景观的生态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5]刘贺明,曹虎,路培.生态摄影艺术下的湿地生态园景观规划设计[J].建筑经济,2021(1).

[6]段姚.地域文化在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J].现代园艺,2020(24).

[7]施小涛,徐康立.环保、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生态湿地营造——以长潭水库小坑溪与象岙溪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为例[J].中国园林,2020(S2).


文章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网址: http://yyst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4347.shtml


上一篇: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的教学改
下一篇: 地质学论文_陆相细粒沉积岩与古土壤深时气候分析方法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